新闻中心

胡先煦:慢慢成长保持真诚

时间: 2024-11-12 03:03:11 |   作者: 新闻中心

  胡先煦今年24岁。他是和12岁的蓝玉、16岁的张小宇,还有23岁的张楚岚一起长大的,角色成为了荧幕上的经典,他则欣然接纳自己在每个年龄阶段的转变和成长,并乐于向那些好奇的人敞开心扉、分享自我,像一株大口吸收阳光的麦穗。

  他极度坦诚,也试图严肃。在采访中,他也会调侃自己,“我每次一听别人说我以前在采访里说什么,我心里就咯噔一下”。因为那些当下的表达往往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理解来看。他的视角和想法也跟着时间在成长和改变,好在,他也乐意不断分享更为丰富的自己。不过当话题转到讨论未来工作重心时,胡先煦又抖了个机灵,“研究时尚”,回应了他之前对时尚不甚在意也知之甚少的讨论,继而又迅速澄清,“我在开玩笑啊!”

  这是一场三小时的及时性反馈演出,就像是“脑袋上又长出了一个脑袋”,胡先煦一边表演着,一边接收着观众们的笑声、掌声、欢呼声,甚至是台下呼吸的轻重缓急,他都可以感觉到。他像是跳出了舞台,感受着自己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次呼吸的节奏,都与台下观众的情绪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双方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共鸣,表演者与观众共同完成了这场演出。

  这是线年首演的现场,是新人话剧演员胡先煦的第一部话剧,也是他参演的第二年。胡先煦饰演的林旭一生短暂而壮烈,他是“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轻的勇士,殉难时年仅24岁。胡先煦今年也正值24岁,这种巧合,让胡先煦在饰演林旭时,更加能够感同身受,他将角色的情感与自己的经历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与震撼,与观众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表演者、角色、观众,三者在这场时空交汇的盛宴里相遇。

  电视剧与电影的拍摄模式延迟了观众反馈,等待反馈的过程由参演中延续到了上映前,但不管是哪种模式,从《小别离》《如懿传》到《棋魂》《飞驰人生热爱篇》,胡先煦逐渐发现,表演不仅是自我表达,更重要的是将角色情感与形象进行对外的传递。“作品本来就是拍给观众看的,不是拍给我自己看的。不看观众的反馈,有点违背创作逻辑。”这是胡先煦在演戏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关于表演的一个真实感受,就是去探索“和观众的关系”。

  在此之前,童星出身的胡先煦,关于表演的第一次深刻领悟是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那时的他学习到关于演戏最重要的是“真听、真看、真感受”。胡先煦在《百鸟朝凤》中饰演陕西农村少年蓝玉。吴天明导演给胡先煦上的第一节课,就是“体验生活”,正式开拍前先让他去黄土高原收麦子,体验半个月的农村生活。

  凭借着对“真听、真看、真感受”的理解,胡先煦先后在众多影视剧中获得精彩表现,逐步脱颖而出,比如电视剧《小别离》中,他扮演的张小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角色,“去演一个少年真实会在生活里出现的状态,可能就是飞扬跋扈的”。

  不过后来,在某次拍戏过程中,成年了的胡先煦猛地发现,这个方法论可能没法适用于所有拍摄。“比如说你演一个哑巴,演一个疯了的人,不能来真的,你说对吧?或者就是演一个罪犯或者凶手,我不能真杀个人去感受吧,我就觉得有时还是得有一个度。”

  发现表演需要一个“度”的价值在于,不是推翻,而是优化了胡先煦从小到大信奉的表演理念,他开始跳出了表演者的维度,去站在观众的角度反观这场演出。“有观众的反馈了,进一步也能知道该怎么调整了。作品最终是呈现给观众的。”在现在的胡先煦看来,表演的意义在于传达,而不是自我陶醉。在秉持着“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原则之外,还需要将角色的情感与灵魂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体验与感悟的源泉已不局限于某位导演或老师的指导,“年龄长大之后,也没有一个老师来帮我判定对与错了,就是自己慢慢研究”。当然,胡先煦还是会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优秀前辈,他们会给他提供很多灵感与参考。不过更深层次的成长开始来源于生活,当胡先煦开始接纳并珍视来自观众的每一份反馈时,他发现,“掌声和鲜花,是前行的动力,要心存感激,然后下一次更要使劲地往前行”。

  根据MBTI人格测试,胡先煦是个i人,这一性格的微妙体现之一,便是在于《异人之下》联欢会的现场,胡先煦紧张到腿都有点抽筋,但这分焦虑却被他巧妙地隐藏于无形,和往常一样,胡先煦在台上表现得轻松自如、笑语连连,但其实内心紧张至极,“我对舞台很恐惧的”。这份恐惧,与他在拍摄中面临的恐高挑战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异人之下》的拍摄现场,恐高的胡先煦常吊着威亚从棚顶往下摔,甚至还要在空中做360度旋转。但无论是恐高还是对舞台的这分“隐秘恐惧”,“这个还是得自己解决,人家也没法替你去解决”。

  这种深植于心的恐惧来源于儿童时期的一次表演“断片”,小时候的某次,胡先煦正站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上说着台词,可是突然,他怎么都想不起来自己接下来要说什么,记忆好像被抽走成了空白,“我就感觉心脏都快停跳了,果然演崩了”,从那以后,胡先煦就开始对舞台有某种不知名的恐惧,似乎是一种无形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或是不时侵扰梦境的阴影。

  然而,胡先煦并未让这份恐惧定义自己。正如他面对恐高挑战时展现的勇气和坚韧,“我到现在都没有真正克服恐高,但我已经能在威亚上找到安全感、敢去做动作了”。他用自己的行动来讲述,恐惧虽难以彻底消除,但能够最终靠勇气与努力,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成长的真谛,首要在于直面并认识内心的恐惧,随后,是一段漫长而坚韧的旅程,用于逐步克服这些恐惧,无论是舞台上的紧张不安,还是职业生涯中如影随形的危机感。

  胡先煦的演艺之路便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写照。当还是一名小童星时,胡先煦算得上总是有戏可拍,可随年纪的增长,曾经的顺遂逐渐变得不那么轻易可得。起初,胡先煦不允许自己停下来。当一名好演员,是胡先煦的目标。对待梦想真挚而热烈,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争取达到一个完美“标准”。

  如今,他开始明白,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与努力方向,和努力同样重要,“还是要勤奋努力思进取,尽人事听天命,不要给自己下什么死命令”。这种平衡不仅让他的演艺之路更加稳健,也让他在生活中收获了更多的宁静与满足。少年以一种更成熟和全面的视角,继续着自己的演艺探索。

  现在的胡先煦更多在享受演戏本身的乐趣,他希望在合适的年龄演更多合适的角色。相比之前的完美标杆,他变得更开放与包容,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些触动心灵的剧本与角色之上。“我会看看剧本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角色在这一个故事中承担的是怎样的一个身份。如果塑造的角色被大家都喜欢,就会觉得是好事情,我也会感到满足和荣幸。”

  胡先煦一直想买辆摩托车,自动挡摩托车成为了他近期锁定的新目标,他已经考取了摩托车驾照,不过因为此前意外摔倒过一次,以至于心里一直有点阴影,“对一骑摩托车就害怕,我觉得我得克服”。行动总是他克服恐惧的方式。

  “保持敏感,保持好奇心,保持真诚。”这是胡先煦希望自己从始至终保持下去的特质。敏感让他能够细腻地感知世界,好奇心引领他不断探索未知,而真诚则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让每一次交流都充满温度与深度。

  拍戏是胡先煦触摸世界的方式,也是满足他好奇心的介质。戏里,高敏感和高感知力帮助他对角色深刻共情。戏外,少年习惯将敏感情绪独自消化,成长的代价之一,就是学会在没有安慰的情况下自我疗愈。就像他在节目中对秦海璐说的话:“因为这样一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你可以给我讲讲你大概看到了什么。”

  在我们的采访中,也可以感觉到胡先煦在自我调节着成长的步伐,“你与其让自己难受,还不如就是放松一点,然后跟随着生命的脚步,慢慢地前行。”他又补充说,“慢慢成长和学习,每一步都算数。”

  他说他最喜欢谢幕的时刻,比如迄今演了十四场的《北京法源寺》,谢幕时所有演员拉着手向台下鞠躬。最幸福的时刻是“演一场好戏”,“就是特别有投入感,感觉自己在做事儿,自己是有价值的,自我认同感非常强。能够最终靠喜欢的一个事业,来满足个人价值,然后个人价值又能解决生存问题,这是特别幸福的”。

  十多岁的时候他就自问自答过,明白自己不可能不做演员。既然如此,胡先煦想,希望很久之后,别人回看他这一生的时候,会说他是个“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