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乡镇企业,很多人一定都会觉得离自己很远,那是一个属于改革开放的传奇。
33年前,一张光荣榜首次公布嘉兴第一批优秀乡镇企业家,51家先进集体、240名先进个人获得表彰!这位海宁企业家也登上了榜单上的“先进个人”!他就是叶雪康,一位从做蚊帐布起家,到投身经编领域,并引领海宁经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宁马桥街道,叶雪康还在开厂吗?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他的创业又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与曲折?
今年,叶雪康已经65岁了,但是看着特别精神。目前,他还是锦达新材料的掌门人。说起当年办乡镇企业的事,叶雪康至今难忘。
时间回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领改革风气之先的海宁,已经陆续开办了一批针织厂、丝厂,基础比较好,但都比较传统。
如何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当时的红旗公社就决定第一个“吃螃蟹”,在全国乡镇中率先办一家经编厂。
说起“第一个吃螃蟹”,叶雪康说:“实际上也是受江苏苏南的影响,他们村办企业,办得比我们这里早,红红火火,那我们这里党委政府的领导们,也动脑筋,想办法,所以在针织厂的这个基础上提升,大胆地想,就是要建一个经编厂,全国乡镇企业我们是第一。”
就这样,1981年,红旗经编厂诞生了,当年就有了新产品涤纶蚊帐。它一改传统蚊帐的不透气、不透光、难洗涤等弊端,顺利打开了市场。
但是,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原料、设备等都是分配给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都是自己找米下锅,如何突破这一成长的烦恼,让叶雪康最为发愁。这时,他想到了与国有企业联营。
叶雪康说:“因为他们知识面广,他们搞工业基础早,有经验。我们毕竟是农民,我们搞工业产品,特别是新型的工业产品,我们缺乏很多知识、信息,包括技术、包括市场,我们就借梯上楼,借船出海。”
联营模式,让红旗经编厂摆脱了其它乡镇企业的“通病”,发展迅速,产品也从蚊帐布扩展到内衣布、外衣布。
到了90年代初,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大潮的到来,叶雪康真正成了企业的一把手,这时的他作主更自由了,而此时他又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叶雪康决定投资1200万引进德国设备,开始做国际运动员穿的泳衣泳装。当初这一个项目真的是争议很大,以前这些项目都是国有企业投资的。叶雪康父亲对他说,到你头发发白,你可能还还不清这个债。
当时红旗公社经编针织厂员工陈顺祥说:“就像附近的这些村庄,都说叶雪康这样的投入,企业很快就要倒掉。包括有不少人看着这一个项目很危险。”
但是,面对大家的反对,1992年,叶雪康还是坚持上马了新设备。而这一步的跨出,让企业犹如涅槃重生,产品直接出口到了国外。
叶雪康说,通过学习,通过信息,他们看到这一个市场经济以后,肯定了这条发展的道路,服装面料从铺的、盖的、垫的、穿的,除了机织的这种织物以外,先进的就是这种针织面料,那在市场上肯定是好的。
进入2000年,叶雪康瞄准新的市场需求,在国内率先进军土工材料领域:制作青藏铁路冻土层下的“软钢筋”,为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提供封堵浮油的膜材料,给上海世博会城市馆披上冰蓝色“外衣”……
大伙儿都知道马桥经编吧?如今,在锦达公司的开枝散叶下,一个个“小锦达”相继涌现,让方圆40平方公里的海宁马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编基地。
对此,陈顺祥还说:“他怎么走,他们怎么跟,旁边的人都是看叶总在投什么,他们就跟什么。”
“我的想法,要做精,要做专,而不是大,就是源源不断有产品。你一定要跟着这一个市场,这一个市场不只是国内市场,还有国际上这一个市场。”叶雪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