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山西省人民政府

时间: 2024-07-23 03:43:04 |   作者: 开云棋牌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主管设计师 饶艳虎,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总组装车间副主任 方晓勇,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转向架车间技术组长 栾军,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总经理 段云龙,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 李晓军

  山西是中国早期铁路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地处京、冀、蒙、陕大部分铁路货运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规划的“六线六区域”铁路货运增量的核心区域。作为全省着力打造的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的工业家底,为山西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煤都大同和秦皇岛港之间,653公里的钢轨上,每天有近百对这样的火车奔跑而过。

  这就是大秦铁路。(字幕)提到大秦铁路,你会想到什么?煤?能源?保供?我们今天要关注的是它的另一面:重。

  答案是两万吨,两万吨是什么概念呢?这就好比火车上有5000头成年大象排排坐。再换一个视角,如果换成重卡来拉货,那我们将需要800多辆。

  作为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铁路,就在今年,大秦铁路的总运量已经突破80亿吨,这些货物如果全部换算成标准煤来发电,可以让全国城镇居民昼夜不停地连续用18年。

  牛顿力学告诉我们,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那么问题来了,这么重的车该如何启动呢?

  这是大秦线万千瓦,单机就能牵引一列万吨货车,两台一组,就能拉动210节车厢,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太行山脉也如履平地。

  最怕的不是拉不动,而是主控机车指令发出后,从控机车收不到指令或指令不同步。如果停不住,巨大冲力能把中间车辆挤成‘铁饼’

  为解决这一难题,铁路科研团队将过去点到点通信传输创新研发为系统网络通信传输,2万吨重载列车的主从机车完美实现了“齐步走”。

  通过科技与狠活儿,这条钢铁“巨龙”一路前行,只为给更多人带去光明和温暖。

  雷璐:你注意到这个“2”字了么?这个“2”所代表的就是电力机车的出生地——中车大同。

  而这辆机车身后拉载的敞80车厢,则来自于中车太原。在全国在运的重载列车中,20%的和谐电力机车和70%的漏斗车厢都是来自于“山西制造”,而这两家企业就是山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双链主”

  一辆重载列车,牵引着一条长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中车大同和中车太原,一个做车头,一个做车厢,是产业链的中游;中车永济的牵引电机、宝武太钢的钢材、中车赛德的受电弓,华豹新材料的涂料、太重的车轮、晋西的车轴,这些统统都是上游;下游则是国铁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远陆港等用户。

  在这个链条上,每年所消耗的1.5万吨钢材、300台电机、3000多根车轴和8000多片车轮,是由省内40余户公司可以提供,省内配套率达36%。

  这两年我们采购的原材料,100%都使用太钢的产品。我们的车轴、轮片80%以上都选用太重集团和晋西车轴的产品。

  山西是中国早期铁路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地处京、冀、蒙、陕大部分铁路货运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规划的“六线六区域”铁路货运增量的核心区域。作为全省着力打造的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的工业家底,为山西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雷璐:中车大同,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铁路机车制造企业。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近40年时间里,这里研发生产的“前进”蒸汽机车牵引了全中国一半以上的货运列车,承担了全国70%的货运量。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动力”。

  从蒸汽机车开始,铁路机车的动力源,伴随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迭代更新。1965年,中车大同下线年,下线型电力机车,再到之后的和谐型、复兴型。

  创新从未止步,就在不久前,中车大同新下线的宁东号机车使用的是第四代动力源——氢能,而且还达成了一个小目标,一不小心就做成了目前全球功率最大的氢能机车。

  与此同时,中车太原打造了一副“轻型铠甲”。它与敞车合体,使重载列车变身“钢铁侠”。这层铠甲让列车更加抗打,更好的抵御风霜雨雪、承受货物冲撞、减少煤炭中酸性物质带来的腐蚀。

  中车太原公司车辆开发部部长 刘文胜:咱们人穿的铠甲一般都在外部,起防护作用的。但是火车的铠甲在车的里面。

  刘文胜:虽然它薄,但它的耐腐的能力非常强。它能使我们的车辆寿命延长到30年。

  【解说】材料虽好,但如果整个车厢都用这种不锈钢来制造的话,成本又太高。俗话说的好,买得贵不如选得对。

  刘文胜:使用不锈钢复合材料的车辆,购置成本要比碳钢高2.5万左右,但是维修过程中,不需要挖补截换,我们的车辆整个生命周期内,能节省的维修费用至少是三倍的2.5万。

  一套高端的轨道交通装备,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在这条产业链上,牵扯着成百上千个供应商。他们之间能否高效协作,决定着产业链上的各类要素资源能否科学配置、融通优化。

  在山西轨道交通装备这块,我们集聚程度比,稍微差一些,但是我们发展的后劲和能力还是有的。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大多数表现在货运重载的核心技术和其他相关拓展的多元产业的技术。我们下一步布局,围绕电力机车核心技术和核心商品市场的拓展,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就是抓住山西能源革命转型的这个机遇,去发展山西的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这个有非常好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丰富我们机车的品种和种类,提升我们机车整个的适应性和我们技术的先进性。

  链主链主,一链之主。不仅要自己苦炼内功,还得当好“龙头”,带动其它链上企业,在协同创新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质效。

  “火车快不快,全靠电机带”,牵引电机就是重载列车的心脏。为了造好这颗“动力之心”,中车大同与中车永济紧密合作,每天都在上演着精彩的创新故事。

  饶艳虎:中车大同在研制一款新的机车,机车的型号是复兴电2B.这款电机就是我们为复兴电2配属的牵引电机。复兴电2因为轻了,所以要把电机的重量降下来。

  雷璐:两个多月的时间我觉得还是挺快的,你看一南一北,经常只能是电话、视频沟通,怎么就能实现如此高效的沟通呢?

  饶艳虎:因我们和中车大同合作也有几十年的历史, 我们彼此之间也是很默契吧,彼此相互特别了解。

  饶艳虎:这是我们产品的数据库,我们为中车大同公司研制的全部的产品在这个库里都能查到。这个就是复兴电2B机车牵引电机的三维图。

  在轨道交通业内有这样一句话:“会造不一定会修,但是会修一定会造”。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以加工、生产、装配和组装为主,也就是说,大多集中在生产型制造领域。而处在产业链前后两端的设计研发和运营维保等增值服务,往往能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如果将中端的制造与前后端的研发服务相融合,就变成了服务型制造。所以,实现“造修一体化”是“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也是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方晓勇:整车上万个配件,我们从拆,拆完以后检修或者更新,再到组装、调试,持续优化源头设计。

  电力机车进入大修,就如同是做一台大手术。电子管路就是它的血管,如果全部连起来,长度能够达到4万多米,是机车自身长度的11400倍。把这些零件和管路全部拆完,至少需要200多人整整干一天。而在进行手术之前,电力机车还需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来挂号。

  栾军:通俗来讲就是“身份证”,它里面记录了所有大部件的关键信息,检修动态登记,它在何时干了什么样的事。三年一小修,一年一年检,通常到五年、六年一个大修或中修。

  栾军:自己携带身份证也会丢,这个册子当然也会发生丢的情况,补办、寻找它的信息就会特别麻烦。

  栾军:运行到一个站点之后,会有一个地面检测设备能实时地跟它互检,相当于实时的数据更新,保障旅客的人身安全。

  从一本小册子到一颗电子螺栓,就如同一代身份证升级成了二代身份证,只需机器一扫,就能与机车的电子病历挂上号。机车在哪个维修阶段,有哪些故障,在这个电子屏上就能一目了然,使维修时间大大压缩。

  就是要通过修这种生产流程的再造,提升产品的质量。发现在整个下游运用场景,或者使用的过程中一些不足和问题,在源头设计上进行改进,提升整个产品的技术水平、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质量,进一步实现补链、延链。围绕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我们积极打造“整车制造+检修+配套+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脱离过去单纯的销售产品的市场发展模式。

  从“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型,这是山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把准市场脉搏,打造出的一个新的核心优势。然而,如果放眼更长远的发展前途,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依然存在部分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如何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是继续在同一条轨道上死磕,还是寻找一条新的赛道?

  【解说】受电弓、接触网,在铁路上是很常见的景象。这是一辆火车头吗?并不是,这是一辆电气化重卡。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究院设计师 李琛:咱这个车开起来感觉动力特别足,而且比较轻快,它可以直接通过接触网进行供电,当偏离接触网的时候,它能够最终靠动力电池进行续航,实现了零碳排放。所以说在车里面你是感觉不到任何味道的。

  雷璐:你们能够想象它到底有多大吗?走进看一看。哇!我觉得这一个轮子就有两个我那么高。那么它是一辆超级重卡车吗?不,在工程师的眼中,它更接近于一辆超强动力的内燃机火车头。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矿山事业部销售主管 胡诚义:它搭载2500马力发动机,合计载重240吨,主要使用在于国内露天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等应用场景。

  在轨道之外下功夫,扎着“小辫”的重卡和超级大矿车的诞生,正是重载技术在一个个超出想象的应用场景上的崭新探索。

  矿用自卸车以及电气化公路,与我们目前轨道交通装备的核心技术,它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做大产业的规模,提升我们产业链的建设水平的一个方向。通过我们技术的外溢,提高我们本地配套场景和应用。

  中车大同、中车太原的重载技术、中车永济的电机技术、太钢集团的钢材和物流场景、大运汽车的新能源重卡制造、中铁集团的电气化技术纷纷施展在新产品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到2025年,实现省内配套率的目标将会是60%以上。

  今天,山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发展已经不是一条链上企业的“小合唱”,而是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链发生耦合的“大协奏”。

  太原地铁将地铁车辆的将优先选购权交给了中车太原;晋西车轴与山西焦煤、华阳新材料、潞安化工等企业洽谈开展运煤车业务;而大同市政府将在云冈石窟、悬空寺及长城旅游交通线路上率先使用中车大同的新能源机车产品。

  去年,全国轨道交通装备实现盈利收入2229亿元,占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而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市场需求还在逐年增加。今年,我国的市场需求预测将达到9928亿元。能想象,在不远的未来,这些飞驰在重载线路上的“大国重器”,将为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输入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我们正真看到了一幅协同创新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未来图景。